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数飞也。数,所角切。《月令》:鹰乃学习。”也就是飞禽类多次振动翅膀之意。
杨伯峻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我以为杨先生对这一句注释的还不够深入;“学习”就一般而言,学习的内容指的是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自我体验不够,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的解释我认为应是学习了,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诉诸于行动,不能光挂在嘴边,要身体力行,也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本领),当然,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或思想境界的提升,那是很快乐的事,因为自己有所得,有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单单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快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显得对孔子的《论语》理解的境界略低一些,试问学习的快乐与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吗?这两句话有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呢?仲尼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不可能一开口就语无伦次吧!笛卡尔说过:“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认为,孔子把好学的人与编纂典籍的大家以朋友相论,给予他们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论资历、不论年龄、不分渊博与寡闻,只要好学、态度端正均可以以朋友相称,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环境,他打破了权威的面具,资历的隔阂,反对偶像崇拜,世间没有超人都是凡人,没有神仙只有智慧。朋友来目的不是喝酒吃肉,主要是论道、思想交流、学术切磋,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样理解的话,上下两句的意思,更加贴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是说做学问的人在学习时他们是没有功利心的,当然孔子不是一个重视虚名的人。这句话按杨伯峻先生的意思理解:“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我们想一想,别人不了解我,我怨恨谁呀?不了解是别人的权利,我怎们能左右别人呢?这与君子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人不知,这个知当“智”讲,别人不智慧,意思是别人不能达到我的知识水准,而且愚顽不化,我却不生气,这是大度,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我们因该接受这样现实,不能太理想化,具有这样境界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以上均个人理解而言,望广大朋友们批评指正。
(本文所引《论语》译文出自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文章来源:星空写作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30804163515.html ]
首 页 【1】 【2】 尾 页 |
文章评价: | 优秀 0 |
好 0 |
一般 0 |
差 0 |
||||
喜欢 0 |
收藏 0 |
|||||||
请输入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