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在线投稿    手机版    安全退出 
星空写作网图标
文学爱好者写作分享平台
首页
生活随笔
情感世界
娱乐天地
学生时代
上班一族
打工生涯
散文诗歌
杂文论文
小说搞笑
英文文章
电器网络
各类范文
会员中心
更多>>
社会写真
近代作家
古代作家
世界名家
近代名作
古代名作
世界名作
著名书画
生活常识
国外风采
警钟长鸣
综合消息
观读随感
写作感悟
健康美食
旅游名胜
古典珍藏
工业农业
商业经贸
靓丽彩妆
首饰工艺
家居穿戴
环保生态
科学法律
军旅情节
写作技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语言逻辑吗?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次)

  fgximg   fgximg   fgximg   fgximg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中的名句,是中小学教科书中必选的唐诗,千古流传,妇孺皆可吟诵。然而,如果从语言逻辑来重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名句存在着问题。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著名诗人,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名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一首有名的爱情诗。最为著名的就是第二联。人们历来认为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把两人相爱之情表现得曲折入微。有的学者解释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也有学者把这一名句用来比喻教师的贡献,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发出光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然,这些解释和赞誉都是无可非议的。

那么,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语言逻辑不通。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逻辑?逻辑分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两种。狭义逻辑指思维的规律,广义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事物规律。语言逻辑也是人的思维逻辑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

现在,我们就来从语言逻辑上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的语言逻辑问题。

众所周知,“蚕”先作茧,变成“蛹”,再从“蛹”变成“蛾”,“蛾”产籽,最后才死掉,完成生命的周期过程。这是“蚕”这一生命转化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蚕成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吐丝作茧。成语“作茧自缚”就是说蚕生。换言之,蚕是在“作茧自缚”过程中完成“吐丝”任务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蚕死掉了,作茧的任务就没有完成,也就没有茧的存在。如果没有茧,也就没有丝绸了。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论述缺乏客观依据,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春蚕”如果“死掉”何谈有“丝”?正确的说法是“春蚕变蛹织丝茧”。

百度是这样解释的:幼虫刚孵出的小蚕,叫做蚁蚕。蚁蚕一出壳就会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暂停吃食,进入眠期。经一天左右,蜕去一层皮后又开始吃桑叶。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有四次眠期,蜕四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各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叫“龄期”,蜕皮四次的蚕就是五龄。五龄蚕再吃七天左右的桑叶,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作茧。蚕体内透明的东西就是制造蚕丝的原料,叫做丝素、丝胶。丝素、丝胶被蚕吐出来后,遇到空气就变成细丝。一条蚕吐的丝约1500米长。

再来看“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燃烧时变成气体,燃尽时,就化为乌有。谁看见过“蜡炬”的“灰”?“蜡灰”是什么样子?蜡烛燃尽时剩下的是一个黑点,这个黑点是蜡烛没有燃尽的蜡捻。“捻”一般由棉花做成,不是“蜡”。所以,这一句也缺乏语言逻辑科学性。其实,“蜡炬燃尽泪不干”,因为蜡烛燃尽后剩下的一滩蜡油,不是蜡灰。

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无人对此发生质疑呢?主要是轻视语言逻辑。我国的传统诗词重物象,重形象思维,轻视抽象思维,轻视语言逻辑。

逻辑是英文logic的音译。明朝以前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没有逻辑这一概念。明末李之藻(1564—1630)翻译了第一部西方逻辑学著作,书名《名理探》,之后还有《名学类通》、《辩学启蒙》、《名理学》等逻辑学著作的翻译。但是格律诗词的创作一直忽略逻辑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觉得哪个诗句意义不通顺,也只是用“意隔”、或“不通”来说明,从未上升到逻辑的理论层面来。只有现代汉语才注重语言逻辑,有了语言逻辑学。事实上,格律诗词创作也要遵从语言逻辑规律,因为语言逻辑规律是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反映。如果不注重语言逻辑,就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描述诗句。

[本文来源:由《星空写作网》整理首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70214083257.html ]

文章评价:
优秀
0
0
一般
0
0
喜欢
0
收藏
0
  fgximg   fgximg   fgximg   fgximg  

文章点评 文章点评:   (文章点评需经网站审核后才可以展现。)
当前还没有点评内容。

我来点评:            (文章点评需经网站审核后才可以展现。)
  提交点评            投诉非首发_重奖     我已阅读此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   

  文章分享到:
0

会员登录 注册成为会员
韩都衣舍旗舰店
首  页 | 会员登陆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发布信息 | 我要投稿 | 友情链接 | 建议意见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20  星空写作网(www.xkx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并保留所有权利。
本网所载文章作品其旨意不代表本网,著作权归原作者,如有涉抄袭侵权的,请告知我们立作删除;要转载本网文章作品请在转载文章开头或结尾处加注本网文章链接。
欢迎文学爱好者来本站发表您的作品,分享您的心情,同时通过在本网写作与阅读可以获得一份额外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网站备案ICP证号:湘ICP备150019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