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在线投稿    手机版    安全退出 
星空写作网图标
文学爱好者写作分享平台
首页
生活随笔
情感世界
娱乐天地
学生时代
上班一族
打工生涯
散文诗歌
杂文论文
小说搞笑
英文文章
电器网络
各类范文
会员中心
更多>>
社会写真
近代作家
古代作家
世界名家
近代名作
古代名作
世界名作
著名书画
生活常识
国外风采
警钟长鸣
综合消息
观读随感
写作感悟
健康美食
旅游名胜
古典珍藏
工业农业
商业经贸
靓丽彩妆
首饰工艺
家居穿戴
环保生态
科学法律
军旅情节
写作技巧

漫谈比兴手法在古典格律诗词中的发展运用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次)

  fgximg   fgximg   fgximg   fgximg  

比兴法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创作技巧,也是一种写作手法。最早起源于《诗经》和《离骚》。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毛诗训诂传》说,“兴”,包括两层意义。一层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所谓“兴,起也。”另一层意义,是指对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用现代语言说,所谓“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作者所描述的物象作为诗词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换言之,“比兴”就是用具体的物象给作者要表述的主题“造势”,或者做“铺垫”,就是借助与主题有关的事件和物起笔,引出主体内容,从而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发展到现在,类似“借景抒情”,“咏物言志”。

比兴通常有正向比兴和逆向比兴两种。正向比兴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与景物情境一致的心情或心境,借景抒情、表意,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情景一致的效果。

首先,让我们赏读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把比兴揉而为一体,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作者以“山桃红花满上头”作为起句,物象鲜明可爱,生动活泼。以“蜀江春水拍山流”作为承句,巧妙地写出山水依恋的的关系,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实际上是暗示了男女依恋关系,刻画的是男女依恋图。转句用“花衰”,结句用“水流”巧妙地写出了少女对恋人的担心,担心恋人对自己的爱会像花一样衰落,像水一样流逝。从而把热恋中少女的复杂心情表达的十分传神。通篇用的是正向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其次,我们再来欣赏唐诗圣杜甫的旷世之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作者五十六岁时(大历二年(公元767))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国家和自己都陷于困境。首联以景起,写近景,额联以景承接,写远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颈联借登高所感,写出自己悲伤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来。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用悲竟抒发悲情,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正向比兴手法,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再次,我们来欣赏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自述身世的诗篇。实际上是借瑟为隐题,叙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借用庄生蝶梦、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首联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悲凉的一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额联以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比喻自己华年已逝,生如梦幻。颈联以沧海遗珠、蓝田韫玉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因而怀念哀伤,怅惘无已。尾联写出自己的悲叹。通篇借琴弦和琴音比喻人生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不留痕迹,是运用正向比兴手法的名作。

逆向比兴是把所描写的景物作为反衬,从而表达出与景物相反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也叫反衬法。这种手法也是常见的。现在请看唐代诗仙李白的两首怀古七绝诗。

先看《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起句和承句分别写“勾践破吴”回宫和“战士衣锦还乡”的凯旋场面,转句接着写宫女的满面春风的快乐之景,用三个喜庆荣华物象给下文造势,做反衬,以便结句水到渠成,笔锋急转直下,写出今天只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比喻“盛景”已去,徒剩凄凉。对比雄浑有力,使人深思(鹧鸪,通常象征:孤独寂寞;漂泊零落.寓意:道路艰难、前途渺茫。)这首诗是用逆向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人事变化、盛衰无常主题的典型作品。

再看李白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园林,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这首诗起句用“杨柳发出新芽”与“旧苑荒台”做对比,反衬“苏台旧苑”的荒凉,承句用“菱歌清唱”与“旧苑荒台”进一步作对比,反衬“盛景易逝”,时光永恒。(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为兴起下文造势。所以,转结句笔锋一转,“今天,只有悬挂在从西而来的江上那轮明月是永恒的,只有这明月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无论顺势比兴还是逆向比兴,都是利用客观物象为作者抒发情感做造势铺垫。因此,我们选取客观物象时,要充分考虑所选取的物象与作品的主题是否吻合,是否能衬托主题,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是否与主题有内在联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古人作诗,这样的反面例子也是有的。例如,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是作者傍晚登蒲州鹳雀楼(今山西永济县西,鹳雀楼已经不复存在)时所作。起承句“白日依山尽,”是描写当时的客观景象。我们根据逻辑想一下当时的时空背景:“太阳从西山落入山后,天渐渐地黑下来,黄河奔腾咆哮着像大海奔腾而去”。这是要比兴什么呢?要为主题造什么样的“势”?根据时空逻辑显然是为“黑暗”或“郁闷”造势。然而,转结句作者笔锋一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西山,天黑了,“再上一层楼”,能“穷千里目”吗?显然是不符合逻辑,问题出现了吧?所以,“白日依山尽”的物象描写在这首诗中是败笔,影响诗脉的顺畅。假如把时空换成清朗的清晨,“红日依山起”,站得高,望得远显然就符合逻辑,顺畅了。当然,千百年来人们更记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名句,而忽略前句不计了。

有些物象已经有了固定的文学符号或意象,例如“烟雨”,在古典格律诗词中经常出现,表达“怅惘”、“孤寂”、“迷茫”、“朦胧”等忧愁意象。北宋词人苏舜钦《水调歌头》中的“烟雾深锁渺迷间”表达被贬之后的“彷徨和忧心”。北宋词人柳永《玉蝴蝶》中的“望处雨收云断”表达的是“悲秋伤离之感”。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愁”。南宋词人张炎的《高阳台》中的“一抹荒烟”表达的是诗人的“亡国愁”。然而,现代人却把“烟雨”当作江南美景意象乱用。例如“梦入江南烟水路”,“西湖烟雨蒙蒙.”,“朦胧江南,烟雨丁香”等。又如,“熏风”,在古典诗词中是指“春风”、“暖风”的意象。江南春来早,阳历二月和三月已经是熏风徐徐花满园了。然而,有人写《夏日抒怀》竟然用“熏风”这一物象,怎么可以呢?“夏日炎炎似火烧”,夏日的风应该是“炎风”呀,对吗?

物象是有自身的意义,所以又称意象。意象就是作者用物象所表达的主题倾向。用物象表达意象,为诗词造势,烘托主题,为主题服务。学会准确运用客观物象为诗词主题造势、造境,是写好古典格律诗词必须掌握的技巧。所以,学习古典格律诗词创作,必须仔细研究古人在诗词中经常运用的物象,研究每个物象所表达的“文学符号”,即“文学意义”。学习著名诗人和词人的笔法,认真研究所写物象的意象与诗词的主题关系,学会正向和逆向比兴法。如果不对物象做仔细研究,不明确物象意义与主题的内在关系,就容易造成物象乱用,导致物象不对主题,或物象破坏主题的“坏境”、“凑韵”和“造诗”现象,贻笑大方。

[本文来源:由《星空写作网》整理首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70422101339.html ]

文章评价:
优秀
0
0
一般
0
0
喜欢
0
收藏
0
  fgximg   fgximg   fgximg   fgximg  

文章点评 文章点评:   (文章点评需经网站审核后才可以展现。)
当前还没有点评内容。

我来点评:            (文章点评需经网站审核后才可以展现。)
  提交点评            投诉非首发_重奖     我已阅读此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   

  文章分享到:
0

会员登录 注册成为会员
韩都衣舍旗舰店
首  页 | 会员登陆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发布信息 | 我要投稿 | 友情链接 | 建议意见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20  星空写作网(www.xkx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并保留所有权利。
本网所载文章作品其旨意不代表本网,著作权归原作者,如有涉抄袭侵权的,请告知我们立作删除;要转载本网文章作品请在转载文章开头或结尾处加注本网文章链接。
欢迎文学爱好者来本站发表您的作品,分享您的心情,同时通过在本网写作与阅读可以获得一份额外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网站备案ICP证号:湘ICP备150019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