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绿地上显出斑驳的绿影,小草悄悄抹上嫩嫩的颜色。紫叶李首当其冲,挂满浅白的小花在春风中招摇。海棠树已经挂满了嫩叶,在叶心里,一个个花苞冒出脑袋。过不了几天,就是海棠花的世界了!杏花也开了,桃花也开了,樱花也开了。花花草草好像最知道变幻的时节。
不,不止是花草。人何尝不真切的感觉到春天的到来呢。又是一个春天到了。年轻人在匆忙的脚步里,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寻着梦想和希望。蹒跚学步的孩童出来了,他们穿着靓丽的、轻便的春装,在花园小径上扭着,走着。对他们而言,新鲜的恐怕不止花草吧?旁边有两位老人走过。当你看见这两位蹒跚的老者,你想起什么?人就这样四季往复,岁月如梭,把童年离落,把青春挣脱。他们肯定开过绚烂的花,也结过丰硕的果!
什么让四季往复,年华流过?是时间!
什么是时间?
这好像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是不容易,简直是难透了。考虑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以“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来糊弄过去。时间不就是昼往夜来,春夏秋冬吗?牛顿对时间只是给出 “时间是人所共知”的描述,而爱因斯坦却尽其所能的解释探索时间的本质,由此可见,时间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观察到的日升月落、四季更迭仅仅是时间流过的表现,而非时间的本质。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我在此无意,也没有能力做出进一步的探讨。我感兴趣的,也可以参与讨论的话题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世间,如何安排时间呢?或许,一部电影能为我们介入这个话题提供一些帮助。
总有一些电影能让人重新审视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杰出,却又最通俗的艺术形式。除了周末无聊时,可以约上情侣或带着家人坐进电影院,抱着爆米花发出阵阵惬意的欢笑,我们竟然还能把看电影当成一种仔细的审视和严肃的思考,看完之后,某些对白,或者故事让我们陷入深深的静寂。就像看着哈姆雷特在人生边缘逡巡时发出的是否活着的诘问一样,看了某些电影,也会让我们在心底做出对生活最本质的追索。
《荒岛余生》应该算是这样一部片子。《荒岛余生》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海伦?亨特等主演的剧情冒险片。该片讲述了一个联邦快递公司员工在南太平洋上空遇难坠机流浪到荒岛的故事。2000年圣诞节前夕,影片在美国上映。
查克身为联邦快递的系统工程师。作为超级工作狂,他很少有时间陪女友凯莉。电影开端把两人的难得的相聚设定在一个圣诞节假期。休假的诺兰查克又一次被单位寻呼机无情的召唤,只能终止休假,离开凯利外出工作。他们约定任务完成后再聚。但在出差的旅程中,查克搭载的飞机失事。飞机坠机,经历浩劫后漂流至一座资源贫瘠的无人荒岛。电影从此进入一个古怪的单人世界。当他失去现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靠喝椰汁,吃椰肉撑过最初的一段时光。之后他钻木取火,慢慢学会进海叉鱼。在长达四年的荒岛求生中,他的人生观反而逐渐有所转变。后来自己伐木并建造了漂流的木筏,最终回到了文明社会。却发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但他发现生活的压力近乎消失,时间几乎凝滞,他开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后对于工作、感情,主要是时间,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体会和领悟。
我倾向把该片理解为西方人对自己生活方式里的时间价值的反思和批判。实际上,荒岛余生的就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寓言,充满着各色的隐喻。
怀表的隐喻
表是现代人发明的计时工具。计时往往意味着惜时,代表着以时间为重的价值选择。因此诺兰代表的是一个分秒必争的工作狂的角色。他一出场就给人进行“加油快跑、分秒必争”的工作动员。他总是在催促周围的人赶上最快的脚步。
在与女友仓促的见面、相聚和离别中,诺兰收到女友给他的圣诞礼物——凯利的祖传怀表。两人见面时尚有短暂时间进行审视和温存,但在就餐时就已经注定不能以正常的步调生活。用餐时亲友轻松的笑话与诺兰牙疼时痛苦的表情,形成了不和谐的插曲。凯利在看见寻呼机时一闪而逝的失望与不快,与诺兰回望女友时的内疚与抱歉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了主人公所处处境的尴尬。匆匆见面,忙碌分离。诺兰甚至想多争取一分钟来收取礼物。但是周围航空发动机的嚣叫时刻在撞击着耳膜,给人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女友的礼物契合了主人公在影片开始时的性格特征——惜时如命,分秒必争;价值抉择——个人牺牲,工作至上;雄心壮志:控制时间,赢得爱侣。这就是现代人奉为积极上进的时间观念。诺兰在接受这一礼物的那一刻起,甚至包括以前,一直处在与时间的抗争之中。想控制时间,却总是沦为时间的奴仆。实际上,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以时间的代价,拼命争取着,即便得到也可能没有时间享受的成果。
排球的隐喻
漂流荒岛时,他唯一的伙伴,是由包裹中找到的一个排球。后因印上手掌血印,他灵机一动把它画制成了一个人像玩偶。一个人求生最可怕的挑战应该不止是身体的,还应该是心理的。很难想像,我们如果有朝一日孤独生活,将面临怎样的痛苦和折磨。不仅要照顾三餐,还不能有精神活动。不能读书看报,更没有条件看电视玩手机。
诺兰能奇迹般的生还,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在完全孤独的时刻,找到了心理排解渠道和心灵呼吸的法门——他有女友的照片,与她团聚作为未来的希望,他有排球玩偶“威尔森”这个虚拟的灵魂伴侣陪伴在左右。不管是生火手破了,还是抑郁想不开了,他都有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谁说一个知心的朋友、静心倾听你忏悔的牧师、宗教中的人本关怀充当的不是“威尔森”的角色呢?
老子赖戮在描述“道”时,曾言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描述作为“万物之始,天地根源”的“道”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特立独行的抽象体,它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人们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道”的“独立”就具备“天成永进,运动不息”这样一种特质。人应该具备这种“天成永进,奋斗不息”的品质。但好像人很难“得道”,成为道家描述的那么“独立”。因为具备这样特质的人,总是是需要有精神储备和信仰支撑的。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品格让诺兰具备了这种品质,从而达到了对人生新的认识的呢?是什么让他拥有了“我要继续呼吸,因为明天太阳将会升起,谁知道潮水会带来什么(I gotta keep breathing, because tomorrow,the sun will rise. Who knows what the tide could bring?)”的无限平静与生命乐观?
火的隐喻
还是在岛上时,诺兰发现螃蟹无法生食而萌生钻木取火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历尽千辛万苦去人工取火。他钻木取火时用了两天,把手都磨出了鲜血,未果;在割椰肉时又注意到纵向摩擦的方式,受启发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尝试。他失败,他怒火难遏,他摔打皮球,他制作“威尔森”,他又一次平静下来,继续不懈的尝试……
火的取得,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帮助下,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无比艰难的。就像人类史上,我们的祖先用了百万年计的时间开始意识到火的妙用,又用了万年计的时间来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这种时间的代价,在今天生活在便利的电气社会的许多人看来,几乎不值一提了。而罗伯特泽米吉斯和汤姆汉克斯又一次刷洗了我们的记忆,用艺术的方式提醒了现代人对业已取得的技术的认知。
如果你明白这一点,诺兰在获得篝火的狂喜,以及在重返社会时,不停的玩弄电灯开关时的安静与茫然,就不那么难理解了。就像包裹里生日礼物里的祝福写得那样:“(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n the world is, of course, the world itself. )世界上最美丽的就是世界本身。”世界本身就是美丽的,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人们不要忘记世界的美丽,而痴迷于对所谓的梦想的无穷追逐。
十字路口的隐喻
影片最后,诺兰驱车去送还那个在岛上一直没有拆开的包裹。这个包裹对他来说,一直作为他最珍视的最后的希望。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怀有希望。当度过难关时,就像把象征着希望的包裹送还给了主人,自己的旧的希望不存在了,就需要追寻新的方向和理想。因此又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目标。可以说,人的生活意义是由追求的一个一个目标,所共同建构的。小时候,长大可能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上小学了,作一个艺术家可能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青春年时,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自由生活,不受约束可能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 不断成长,梦想犹在。
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世界总是要打破人为的设定。世界并不总是按照你设想的样子配合你的梦想的。就像人们想控制时间,却总会沦落成时间的奴仆。即便是世界遂了你的愿,也总会给你一个十字路口,让你陷入无尽的彷徨。或许,我们能做的是,要尽量保持自己梦想的一致,即要不懈追求自己的一个梦想。才有可能实现它。即便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也不能放弃对下一个梦想的追逐。这是汤姆汉克斯说要坚持呼吸的原因。他说,“我一定要继续呼吸,即使已经没有盼望的理由。( I had to keep breathing,even though there was no reason to hope.) ”
因此,可以说这个故事,是一则设计精巧的关于时间的寓言。一个拼命追逐时间想控制时间的人(主人公诺兰),在偶然的环境里(荒岛),遭遇了“时间停止”的经历。他以前的努力、奋斗和焦虑统统失去了意义,因为生活一下子落入刀耕火种,游牧渔猎的原始社会。时间的快慢,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掌控的话题里包含的不同时间价值观的碰撞。在故事叙说中,表面上是主人公的遭遇,实际上是现代时间价值观接受观众的品评和批判。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时间已经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大家好像都比较有时间观念。腕表、手机、广播、电视无时无刻不在报时。时间被精确的的切分成年、月、日、小时、分钟、秒钟、毫秒,甚至更小。时间的记录和切分已经到了超越人们想象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时间的看法和态度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相反,现代人的时间价值观并不完美,甚至充满争议。
西方文明扎根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源流。基督教的时间观,就是从上帝创世时的时间起点开始,一直指向时间终极的末日审判,时间是方向明确的单行线,这是典型的线性时间观。时间是不可能逆转,不可能循环的。18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对科技进步和工具理性的崇拜和信仰,更加坚定了这一主流的线性时间观念。人们都把时间流动作为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代名词。人们总是愿意愉快的相信,只要个人只要没有遇到要命的困难,比如交通事故和重大疾患,我们总是在向着更好的历史洪流中漂流浮沉,明天必然会更好。尽管放弃了宗教信仰,没有神的陪伴,没有彼岸和天堂,茕茕孑立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却总是能在承受苦难的同时,在寻找“想象中诸神所在”的替代品中找到一些慰藉。比如一个到不了的地方,或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的期许,也许就能扮演这种替代品的角色。
这种线性时间观念不同于中国古老的时间观念。在中国的先民看来,循环往复是时间的重要特征。这与线性的时间观是非常不同的。昼往夜来,日升月落,春夏秋冬,依次更迭,时间就这样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因此,中国历法中按照草木枯荣,候鸟往复,雷雨风霜的规律订立了物候和时节,来指导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未来因此而变成可知。不熟悉的未来也变成熟悉而可控了。中国人敬天顺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生存观念也因此而生。
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际上有理由思考对待时间的价值选择。很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线性的时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十分过时的生活方式。加班熬夜成为众多奋斗着的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城市中闪烁的霓虹把都市妆点成靓丽的不夜城。吃夜宵,熬通宵也变成很多人熟悉的行为。这时,请大家不要忘记,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言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闲适风情时,就受到美国人的无比的艳羡和追捧。他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 方情调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他的书一下子成了畅销书,中国智慧借此漂洋过海,远渡西方。
可以作为结论的是,《荒岛余生》中对于惜时如命,逐时而生的现代时间观念实际上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制作者完全认同林氏笔下的“闲适时间观”。但起码,影片中包含了相当程度的对已有的西方时间哲学的怀疑、批判和否定。
点开视频,信息流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汩汩流出,无休无止,不眠不休,不管你能否理解,是否关注;打开电视、手机或电脑,节目、app、程序就可以永不停歇的播放、运行,甚至是更新,只要电源不断,它们就永远在线,不知疲倦,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永恒。技术战胜人性,科技引领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这个时候,停下来,静静的思考。人们为之牺牲了时间、健康和精力的这些新玩意,究竟给生活带来了多少有价值的精彩。
于卧室南窗书桌
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文章评价: | 优秀 0 |
好 0 |
一般 0 |
差 0 |
||||
喜欢 0 |
收藏 0 |
|||||||
真正的勇敢 | 文/茫然的蒲公英 | “战”疫不放松 正风肃纪 | 文/念奴娇 | |
请输入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