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与动手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这就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学区举办的几次科学赛课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自己上课与听别人的课进行比较,顿时感触颇深。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比较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时我注重让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和感受溶解快慢的过程。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
我以“小马过河,食盐融化在水里了”的故事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然后以问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请学生讨论,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在这一环节我以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的欲望。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通过问题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第二部分——探索。
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请学生实践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样。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在这个环节虽然明确了实验方法,但在操作时显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班级分组不明确,导致孩子们在操作的前一分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第几组;其次,讲解实验步骤和观察方法时只在前面演示,没有关注到后面两排的学生,以致他们在操作时方法不正确,没等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就接着放第二份,在观察是也存在俯视或仰视现象,没有完全达到本节课的要求;最后,在实验结束时,纪律有点差,自己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部分——小结。
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中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根据具体操作得出结论。在这里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他们学会归纳总结。
第四部分——拓展。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环节里,真正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文来源:由《星空写作网》整理首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91223142247.html ]
文章评价: | 优秀 0 |
好 0 |
一般 0 |
差 0 |
||||
喜欢 0 |
收藏 0 |
|||||||
灵阳棒再次辉煌 | 文/小重山 | 周末约会神器 | 文/生活神秘者 | |
七夕礼物这样的礼物,你敢 | 文/生活神秘者 |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 | 文/张金楷 | |
王宝钏,你幸福吗? | 文/江月匆匆 | 被害妄想症 | 文/水墨橙子 | |
希望英语一等奖文章 | 文/鲁老春 | 身体与灵魂共舞——浅谈游 | 文/若孤岛 | |
体育教学管见 | 文/感叹人生 | |||
请输入验证码: |
|